发布时间:2021-01-04
李燕副主任药师
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
20世纪50年代,科学家从红链霉素中分离发现第一个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红霉素。但是红霉素味道极苦、不溶于水、易被胃酸破坏,因此为防止胃酸破坏,常制成肠溶片或酯化物口服用于临床,使其在胃肠道容易吸收,并且产生稳定血药浓度。但是红霉素抗菌谱记载不良反应特别大,细菌耐药率又特别高,因此20世纪70年代又逐渐研发第二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,包括阿奇霉素、罗红霉素、克拉霉素等。在第一代基础上增强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,且在药品稳定性以及不良反应方面都有极大改善。 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是第二代大环内酯类,像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活性是本类药物中最强,因此针对支原体引起感染应用特别广泛,特别在儿童患者中。克拉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活性为大环内酯类最强,且对胃酸高度稳定,口服吸收比较完全。因此临床用多为口服剂型,主要用于化脓性链球菌或者其它敏感菌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,与其它抗菌药物联合用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。 后因细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性日益严重,促使第三代大环内酯类研发,包括泰利霉素、索利霉素等。但其可致严重肝毒性等不良反应,因此在美国上市后短时间内又被FDA叫停,因此临床应用并不多见。
1.72万播放2021-04-20
2.71万播放2021-01-04
9.77万播放2021-03-30
7.91万播放2021-04-08
6.61万播放2021-07-02
2.17万播放2021-01-15
9.07万播放2021-03-29
7.27万播放2023-08-25
2.43万播放2020-01-31
9.02万播放2021-03-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