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格障碍基于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,或在后天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,两种情况兼而有之。其表现在:
1、生物遗传因素。血缘关系越近,发生率越高。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,被收养子女有病态人格的比率高。同卵孪生子比异卵孪生子在人格障碍、过失和犯罪等方面的一致率更高。
2、病理生理因素。人格障碍患者对静态和紧张刺激的自主反应程度比正常人低,他们倾向于缺乏焦虑,因而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。
3、后天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。这是形成异常人格的外因,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。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,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习得的,儿童期间单纯通过观察、模仿,即可习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,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,并可通过条件反射机理而巩固下来。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,常可发现不良环境对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。童年接受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影响最大。另外成年人在严重长期的精神打击下(如冤狱、单独隔离禁闭),也会后遗显著性的人格改变。
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,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,要改变并非易事,“江山易改,秉性难移”。但是,“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”。所以只要加强自我调适和进行各种治疗,人格障碍是可以得到纠正的。
由于人格障碍主要是自我评价的障碍,选择行为方式的障碍和情绪控制的障碍,集中表现为社会环境适应不良,即不能根据外界环境反馈的信息,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。因此,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,包括对适应环境能力的训练,选择适当职业的建议与行为方式的指导,人际关系的调整与改善,以及优点与特长的发挥等等。特别是认知治疗与行为矫正疗法可以发挥其作用,但治疗需要较长时间与极度耐心,同时要防止患者的依赖与纠缠。药物治疗只有临时对症的效果,镇静剂、抗焦虑药与抗抑郁药均可酌情选用,长期用药则利少弊多,尤应停止药物依赖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与预防相结合。尽管人格障碍到成年时才定型,但大多数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形成了。因此,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与教育是极为必要的,这是预防和减少人格障碍的有效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