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您推荐

关闭

继续播放

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

发布时间:2021-03-22

赵娟副主任医师

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

视频内容

类风湿关节炎在诊断上有一套比较完备,而且施行效果比较好的诊断标准,现在使用的是2010年发布的诊断标准,主要分为四个方面,具体如下:1、受累关节的数目、部位:首先关注是大关节,还是小关节受累,受累的数目越多或者是以小关节受累为主,评分就更高,也就是得类风湿关节的可能性就越大;2、炎症指标:炎症指标的种类虽然有很多,但是纳入诊断标准里的只有血沉和C反应蛋白,这两个指标非常敏感,是非常有效地监测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指标,水平越高代表炎症程度越重;3、抗体:纳入诊断标准的抗体,一个是类风湿因子,另一个是抗CCP抗体,也就是抗环瓜氨酸肽抗体,抗体水平越高,代表得类风湿的风险或者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就越大。如果这两个抗体是低水平,在诊断时要谨慎;4、病程:即从发生关节肿胀、疼痛到就医的过程维持的时间,如果病程在6周以上,就在诊断上加1分,有可能会提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。如果时间很短,小于6周,甚至小于2周,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相对会小一些。现行的诊断标准是结合了关节受累数目、受累部位、炎症指标、抗体,以及患者发生关节炎的时间长短来最终诊断。

3
相关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