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苓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猪苓的菌核,是我国传统利水渗湿的常用中药,药用已有2000年历史。猪苓具有利水渗湿功能,用于小便不利、水肿、池泻、淋浊、带下等病症。猪苓多年来货源均来自野生的零星采集。近20-30年来有少数产地进行人工栽培,但大都是野生移植,又缺乏栽培技术的突破,产量低,收益少,始终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。市场货源仍依靠野生资源。
猪苓80年代,年需量曾达到800—900吨。90年代,随着中药的不断开发,年需量在900—1000吨左右,进入2010年以来年需2000-3000吨左右,货源主要来自野生。80年代之后,由于人们的生活、生产活动范围急剧扩大,林木无节制的滥砍滥伐,林地被人们垦为耕田。森林面积大幅度缩减,猪苓窖的生长环境残遭破坏,猪苓资源急剧减少,加上人们毁灭性的采挖,猪苓残遭“满门抄斩”破坏了猪苓的持续性发展。由于价格上场,极大的刺激了产区群众对猪苓的采挖,没到春,秋两季,无论产区的农民还是附近的群众,成群结对的进行大规模无次序采挖。近几年,国内外,医药企业和科研部门,广泛开展猪苓多聚糖药理研究,发现猪苓多糖有抗癌作用,国内药厂已有成品药生产,如江苏连云港药厂的猪苓多糖口服液等。
于此同时,国际市场对外国猪苓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长,,每年以10%的速度增长,日本,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各国需求甚多,已成我国中药材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品种,猪苓的开发拉动了猪苓的需求,使年需量逐年增加。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春季市场猪苓价格已由90年代25—30元左右,攀升为150元左右,市场货源紧缺畅销。各地库存已呈空虚之势,以引起药厂,药企,药商等方面关注,一些庄家大户高价收购,囤积,操盘炒作,加剧了各地的挣够疯,猪苓野生变人工培育迫在眉睫。
猪苓野生在海拔1000—3000米的阔叶林带,喜欢凉爽、湿润的气候环境,栽培猪苓,只要温湿度适宜。栽培猪苓可在山地林下,也可在房前、屋后、塑料大棚栽培,林下栽培在10-40度南坡及西坡的阔叶林下,栽培3—5年可收获,一般每亩可产鲜猪苓5-20斤,如果大棚栽培二年可收获平均每平方米产鲜猪苓15-40斤,大棚栽培每平方米成本40元左右,如果栽培100平方米,需投资4000元左右,可产猪苓15000公斤,按最低价每斤鲜品10元计算,100平方米的经济效益在15000元以上。如果挖窖栽培,猪苓窖的规格是长宽各70厘米,除50厘米二年生每窖可产干品2公斤。二年以上采挖,每窖可产干品10-12公斤,按市场价50元/千克计算,二年生每窖效益在100元左右,二年以上每窖效益在500-600元左右。
因此,发展猪苓人工栽培是一项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十分显著的项目。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好品种,另外,猪苓适应性强,在我国北方南方均可栽培。一年四季均可栽培。猪苓是一种好气性低温真菌,温度在9-28度之间均能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