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手足口病初期易被误诊为感冒?

2018-06-08 17:07  4758人阅读

最近,1岁半的甜甜因发烧、咳嗽且手掌出现疱疹等症状,在医院被诊断为手足口病。进一步检查发现,甜甜的妈妈是手足口病隐性感染者,携带了手足口病毒。她平常下班回家,一进门就亲亲抱抱孩子,在这种亲密接触过程中,不经意将病毒传给了孩子。
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,可经飞沫、粪便、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。手足口病毒只感染0~14岁儿童,成人感染后虽不发病,但能传播病毒。如家长携带了病毒后与孩子有亲密举动,很容易传染给孩子。当下是各种传染病的好发季节,家长与孩子尤其要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。

发病初期易被误诊为感冒

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,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多发生于婴幼儿,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,发烧情况可持续4~5日,口腔内颊部、舌、软腭、硬腭、口唇内侧、手足心、肘、膝、臀部和前阴等部位,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、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;疹子不像蚊虫咬、不像药物疹、不像口唇牙龈疱疹、不像水痘,所以又称“四不像”;临床上更有不痛、不痒、不结痂、不结疤的“四不”特征。手足口病虽然不算危重疾病,但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出现溃疡,患儿疼痛难忍,时时啼哭、烦躁、流口水,不能吃东西,尿黄,重者可伴发热、流涕、咳嗽等症状,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炎、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。

一、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

传染期较长

肠病毒主要在肠道内繁殖,随粪便排出体外,粪便排泄病毒可持续5~8周;从发病前几天一直到病后5~8周,但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。

传播途径多

除了肠道可以排出病毒以外,在初次感染后1~3周唿吸道也可排出病毒,皮疹破溃后的分泌物或出血性结膜炎的眼睛分泌物也具有传染性。因此它可通过消化道、接触和唿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播。

流行期很长

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一般疫情3月份逐渐上升,5月底至6月中达高峰,以后缓慢下降,到9月开学后,再次出现流行高峰,10月以后发病者逐渐减少。

婴幼儿感染严重

3岁以下的幼儿最容易感染。儿童接触病人后80%以上都会发病,说明儿童中的隐性感染率较低。年龄越小,感染后的症状越重;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,但一般症状较轻,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。

可多次感染

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的种类很多,不同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后没有或很少有交叉免疫力,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,不会获得终身免疫。因此,手足口病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大流行。另外,不同的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,所以幼儿一年有可能2~3次被感染。

二、家庭预防,重在消毒

1.饭前便后、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,不要让儿童喝生水、吃生冷事物。

2.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,家长一定要做到宝宝的碗、筷、勺、杯等专用、专放,不要和大人的餐具混放、共用。此外,对宝宝所使用的餐具或奶瓶等,要每天进行高温消毒,用沸水煮15分钟以上,每天最好彻底消毒一次。

3.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,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,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。居室要经常通风、勤晒衣服。

4.家里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清新。因为在清新的空气中,病毒是很难在室内“逗留”或繁殖的。居室每天应最少通风三次以上,并且每次不能低于30分钟。

5.如果孩子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,同时要密切观察。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,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。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、昏睡、肌肉或身体抽动、唿吸困难等,应立即到医院就诊。手足口病患儿愈后都较好,绝大多数情况下7~10天可以自行痊愈,不会留下后遗症。个别重症患儿可能出现脑膜炎、肺炎等,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,多数可以痊愈。

加载更多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