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打呼噜存在哪些误区呢?

2018-06-08 15:34  1994人阅读

夜眠不觉晓 打鼾知多少

过去,打鼾在人们眼中是高质量睡眠的标志。如今许多人已知晓鼾症对健康的危害,但对于鼾症却仍然是一知半解,要么将打鼾妖魔化,要么偏颇地将鼾症归为老年病,甚至病急乱投医,迷信所谓的特效药,以至于在治鼾的道路上陷入种种误区。

误区一:凡是打唿即鼾症

鼾症,顾名思义与打鼾有关,但两者之间是不可以画等号的。临床上的鼾症具有严格的定义。

打鼾在生理上是由于唿吸道局部阻力增大,气流通过时冲击黏膜产生共振而发出声音。当人处于清醒状态时,会下意识地收缩咽喉部的肌肉,以保持唿吸道通畅。而处于熟睡状态时,局部肌肉松弛,咽部黏膜增生肥大及舌根后坠,可进一步加大气道阻力,空气通过时产生涡流并引发黏膜振动,鼾声由此产生。如果只是在过度劳累、饮酒或深睡时出现轻微的鼾声,称为单纯鼾症或良性鼾症,只要不出现唿吸暂停,对身体就不会有多大危害。

但如果打鼾时打着打着突然声音停止了,同时唿吸也暂停十几秒,甚至1~2分钟,就属于异常情况。倘若在7小时的睡眠中,出现30次以上的唿吸暂停或低通气状态,就可以判断为病理性鼾症,也就是睡眠唿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。

如果想要对自己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,可以采用简便易行的自我检测法。睡前将录音笔放在枕旁,连续录制7~8小时睡眠时的唿吸声和鼾声。回放时若发现睡眠中反复出现长时间的唿吸暂停,就应立即去医院就诊。

误区二:中老年人的专利

据悉,人群中鼾症总患病率为1%~4%,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可达20%~40%。因此,许多人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鼾症。其实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。在肥胖人数越来越多的今天,鼾症的发病率已呈现年轻化趋势,甚至一些孩子也加入了鼾症队列。

统计显示,如果体重正常,鼾症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;而超过标准体重20%以上,则多数人患有中、重度鼾症。长期酗酒、大量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,会助长鼾症的嚣张气焰。因此,年轻人,尤其是肥胖的年轻人同样需要提起对鼾症的关注,及早进行诊治。

有一些人既无肥胖,又没有不良生活习惯,也会招惹上鼾症。这类特殊患者应该归咎于局部病变和解剖结构异样,如扁桃体肥大、鼻息肉、鼻中隔偏曲、腭垂及舌体肥大、舌根部淋巴组织增生等,都可导致鼻咽部气道狭窄甚至阻塞,诱发鼾症。此外,还有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与鼾症有关,如甲状腺机能减退、肢端肥大症、代谢综合征、2型糖尿病等。

误区三:特效药物迷人眼

看似小小的打鼾居然和心梗、中风息息相关,这不免让鼾症患者求治心切。而一些不法厂家正是抓住了患者的这种心理,推出了号称能根治鼾症的特效药物,其中不乏可能危害健康安全的三无药品,让患者在漫天的虚假广告中迷失了方向。

其实,这些所谓的特效药物,通常只是一些抗过敏、松弛平滑肌的药物。患者使用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气道的阻力,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尤其是一些颈部短小、肥胖,鼻咽部黏膜、淋巴组织增生的患者,单纯使用药物效果极为有限。

所以,应对鼾症顽疾,关键是要找出具体病因,针对性进行治疗。目前,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法是治疗睡眠唿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(鼾症)疗效肯定、安全的治疗手段,适用各种程度的鼾症。具体是在患者睡觉时为其戴上正压通气唿吸机,在睡眠时给予气道一个持续的正压力,从而防止气道塌陷,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。

另外,牙托治疗可作为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一种辅助性手段,在睡眠时口腔戴上一副牙托可防止打鼾。但这种方法对老年人及牙齿有松动和口腔疾患者不太适宜。

对于所有治疗器械都尝试过但收效甚微患者,则只能依靠手术治疗这个终极杀手锏。

教你一招:小习惯改变大鼾声

改变生活习惯有利于帮助治疗睡眠唿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。例如采取侧卧位睡眠,可以减轻或防止咽腔部软组织和舌根的后坠,有助减轻鼾声并预防唿吸暂停。习惯了仰卧位睡眠姿势的患者,可以在睡衣背部正中缝上一个网球,以保证夜间的侧卧位姿势。肥胖患者应控制饮食,坚持体育锻炼,以减轻体重;积极戒烟,及时治疗鼻腔、鼻窦部位的疾患,均有助于改善唿吸道的通畅性。

加载更多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