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07-29 00:51 2619人阅读
2010年中国书画界最大的一段公案,就是柳和清所藏林风眠作品的真伪。这一百多件横空出世的作品,将中国书画鉴定界分成了三个阵营:坚称真迹的、认定赝品的和沉默的。在这场辩论中,很多专家学者,单独而言都是领域内极具话语权的人物,但当他们身陷争辩,作为群体的形象却模糊起来。
这一段公案最大的看点,未必是真伪之辩本身,而是将一个混乱失序、无标准可依的书画鉴定现状生动呈现。整体上被污名化的专家学者,在学术权威性方面早已遭遇信任危机。与乱象丛生的市场之间有太多瓜田李下,更无助于他们的形象重塑。而就是在这样的乱局中,对学术标准、权威认定的期待,成为书画鉴定行业乃至整个艺术市场领域内的共识。这正是《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》工程的深刻背景。
虽然经典如《石渠宝笈》,也未能做到全知全觉全对,但它至少是一种标准,并因其标准的建立而具备历史意义。因此,当《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》出现,诸多乱象有望被遏制,即使最终不那么尽如人意,也至少会对很多行为产生制约。
一贯以来,中国的书画鉴定都像是一门神秘的手艺。它发生在密室中,由与艺术家关系密切的或熟悉其真迹的人士担任仲裁。这种门槛,与中国书画以气息境界判定高下真伪的传统有关。建立档案,未必会彻底解决这些问题。但这个过程至少是一种尝试,将学术的规范和甄别真伪时集体决策的民主仲裁机制,引入一个玄虚封闭的领域。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