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幼儿园里,常发现有那么几个孩子,每次家长带他们到幼儿园时,总要哭闹一场,痛苦得犹如生离死别。在学校里,也有恋家特别严重以至于无法住集体宿舍的学生。这些孩子对家长有着过分的依赖,父母一不在身边,便会手足无措。久而久之,就会形成依赖型人格。
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,其主要表现特征是——
1、在没有得到他人的建议和保证之前,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。
2、无助感。让别人为自己作出重要决定,如在何处生活,该选择什么职业等。
3、被遗弃感。明知他人错了,也随声附和,害怕被别人遗弃。
4、无独立性,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。
5、过度容忍,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。
6、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,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。
7、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。
8、经常因遭人遗弃的念头而受到折磨。
9、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。
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、盲目的、非理性的。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、人生观,只要能时刻得到别人的温情,就心满意足了。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、脆弱,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。由于处处委屈求全,依赖型人格障碍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,阻止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。心理学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:
(1)深感自己软弱无助,当要自己拿主意时,便感到一筹莫展,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。
(2)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,比自己有吸引力,比自己更高明。
(3)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。
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。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,在儿童印象中,保护他、养育他、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,他必须依赖他们。如果父母过分溺爱,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,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,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,形成依赖型人格。
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。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,十分高兴,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,捧在手上怕飞,含在口里怕化,什么事都不让他干。儿子长大以后,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。一天,夫妇要出远门,怕儿子饿死。于是烙了一张大饼,套在儿子的脖子上,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。等他们回到家里时,儿子已经饿死了。原来他只知道吃脖子前面的饼,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。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不能说没有,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,父母、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,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,生活自理能力极差。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 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,有51.9%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;有74.4%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;只有13.4%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,情况实在令人堪忧。
依赖型人格从小的方面讲,影响了个人的前途;从大的方面讲,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。